机器智能是自 20 世纪 80 年代“计算机辅助设计”问世以来,最具颠覆性的设计变革力量。如果说彼时计算机在设计中的应用尚属革命性突破,如今科技已不再仅仅是设计的"辅助工具",而是彻底融入设计本身。设计界宣言曾从"不以可持续性为基石的创作不配称为设计",演进为当下振聋发聩的"未经机器赋能的创作不配称为设计"——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技术不仅重构了设计范式,更成为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核心支撑。
在这场令人目眩的人工智能军备竞赛中,真正值得思想领袖深思的终极命题直指人性本质:机器会取代人类吗?机器创造力能否超越人类?创造力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那些改变世界的伟大构想究竟从何而来?当机器伦理与人类道德体系产生碰撞,我们将如何自处?传奇iPhone设计师Jony Ive已开始限制子女接触社交媒体,据《连线》杂志披露,他正与设计教父Marc Newson联手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体验",试图创造比iPhone更具社会包容性的科技产品。而作为前瞻思维领军人物的Fuseproject创始人Yves Béhar则持不同观点:"当前AI在日常通讯与社交媒体中的应用,本质上仍在为注意力经济服务,并未真正创造社会价值。"
这一切思考将汇聚成在首届设计深圳科技与创新大会上——技术、创造力与设计的三角博弈。回顾 20 世纪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开始兴起,主张设计应该符合人的行为,而不是让人去适应设计的产物。而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一理念正被重新定义——计算机是否能真正增强和放大人性,而不是削弱甚至取代它?
计算机已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成为了设计师的一部分。对于人类创造力而言,设计不仅是为人所做,更应源于人的内心,承载情感与爱——这是机器永远无法取代的。
在设计深圳科技与创新大会上,我们将直面这些叩击时代的设计天问。答案或许未有定论,但这里必将开启最富洞见的探索征程。
Aidan Walker,
“设计深圳”论坛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