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an Walker X Gadi Amit:解读技术与人性的平衡
)
在当今科技与设计不断融合的时代,如何在创新浪潮中保持以人为本的初心,已成为全球设计师共同面临的重要命题。美国库珀·休伊特国家设计奖获得者、全球知名科技产品设计师Gadi Amit,凭借二十余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独特的“亲社会设计”理念——不仅关注人与技术的交互,更探讨设计如何重塑人类关系与社会结构。在大会正式启幕之前,“设计深圳”大会策划总监Aidan Walker特别对这位全球领先的科技设计师进行了预热专访,深入探讨其独特的设计理念与创作思维,为观众提前揭示其背后的创新洞见。
Q:Gadi,请谈谈您的教育背景,您是如何走上产品设计之路的?为什么您的工作室采用扁平化、非层级化的结构?
Gadi:我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读于耶路撒冷的设计学院,正值工业设计后现代主义浪潮(如 Memphis 等)逐渐退去的时期。那个时代还涌现了 Ron Arad、“新英式设计”等非传统设计流派。同时,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苹果 Macintosh。当时我原本打算成为一名汽车设计师,但数字世界深深吸引了我,而 Mac 让我意识到电子产品正进入一个令人兴奋的新世界,我希望成为其中的一员。这一背景,加上我个人的性格(不墨守成规 / 反主流),让我在设计过程中会不断质疑每个项目或产品的各个方面——而要在专业环境中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倾听多元的声音与观点。工作室的扁平化管理正是这种方法的体现——让更多想法能够被提出、讨论,并融合成全新的优秀成果。
Q:您所说的“社会设计”指的是什么?它是试图塑造社会,还是一种旨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设计理念?
Gadi:我更愿意称之为“亲社会设计”,以区别于“社交应用”或“社会工程”意义上的“社会设计”。它关注的是通过设计数字化体验,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科技之间,以及社会与科技世界之间的良性关系。它旨在缓解数字世界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包括孤立感、孤独感、对社交应用的依赖,以及未来我们与超级智能“存在”(无论是物理的机器人还是数字化的 AI “代理”)的关系。我认为,“亲社会设计”应取代单一的“环保主义”成为设计实践中的核心议题,而“环保型设计”应当纳入“亲社会设计”的范畴。
Q:您曾谈到“手的智慧”,这一说法与一些设计思想家提出的“智慧之手”“手工实践的价值”等理念相呼应。您所说的“手的智慧”是指作为工作室流程中手绘草图的环节,还是一个更广泛、更深远的概念?
Gadi: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它是指设计师在内部进行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如何接近一个问题、了解约束条件,并开始发展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个人化过程,但几乎总会涉及到手绘草图、制作模型、犯错和走弯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当一个团队在寻找设计方案时,同样需要通过草图、模型、实验和“黑客式”尝试等方式,让想法以更直观的物理形式呈现出来。这些探索往往比人们承认的更依赖直觉而非分析。“智慧”之处在于,这种非分析性、非线性的、往往粗糙且快速的“画—做—拆—重来”的循环,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与发现——这正是创造优秀设计的神奇时刻。
Q: 您曾说过:“科技不了解生活。”您认为当前科技的发展方向不符合人类文化,能否先解释这一观点,并谈谈您认为可以如何应对?
Gadi:这是一个宏大的哲学话题。我们最近在工作室内刚完成一次关于人工智能在“智能”上的局限性的长时间讨论。人类文化和智慧不仅依赖逻辑与理性,也依赖动机——我们会朝着某种偏好的结果努力,而这种“动机”是由文化、信仰、心理驱动的。在西方世界,不知何故存在一种“绝对理性”的信条,即商业与科技应完全由理性与逻辑驱动,而忽视其他方面。科技界对此深信不疑,因此常常难以应对文化、宗教、传统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然而,“生活”恰恰包含了大量这些科技界不太愿意面对的元素,这正是科技领域面临众多困境与失败的根源之一。我的观点并非要用心理或文化因素完全取代逻辑,而是强调在科技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必须让这些非逻辑因素参与其中,形成平衡。
Q:现在我们似乎正处于“注意力经济”时代。这有什么含义?科技又将如何应对?
Gadi:“注意力经济”是指以点击量、在某个 TikTok 视频上停留的时间、多少人点赞并互动等指标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商业会从这些行为数据中洞察用户信息,并据此向你推送商品或服务。这种经济模式还包括应用程序跟踪你的一举一动、在某页面停留的秒数等。它已成为科技公司收入和商业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随着 AI 的普及,这种基于固定界面模式的机制将发生巨大变化,因为 AI 代理的交互模式将更加不可预测。
Q:大家现在都在谈论机器智能,那关于机器伦理呢?您能解释一下您的“足球测试”吗?
这是个很大的话题,我在前面也有所涉及。伦理是社会文化、信仰与价值观的一部分,而科技界在将其融入自身思维中存在巨大挑战。我刻意将话题扩展到“文化影响”,因为伦理一词在科技讨论中常被政治化,而我认为问题的本质更广:是科技思维中缺乏对文化影响的认知。我们在处理自主设备(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时常用一个例子:当你16、17岁开始学车时,驾驶水平较差,但随着经验积累,你会意识到开车不仅仅是遵守规则或控制车辆。比如,当你看到路边有孩子在玩耍、一个球突然滚到马路上时,你会立刻停车,因为你知道孩子可能会追着球跑出来。这是一种文化认知,而不仅仅是逻辑上的物体回避反应。
Q:在您看来,中国的科技驱动设计与西方有何不同?
Gadi:我并非该领域的专家,所以回答会比较谨慎。我认为中国在设计与科技方面有很强的势头,市场似乎更少限制,小型公司也有更多机会快速成长。中国的产品开发速度看起来比西方更快,部分原因在于中国依然保留着制造能力。我了解到,中国市场规模巨大且增长速度快于西方。我认为下一步中国可以在全球科技领域承担更多领导角色。此外,我觉得中国的设计更受欧洲设计影响,而非美国设计,这可能与奢侈品牌和奢侈品设计师的存在有关。我也很想知道中国设计师对科技、西方设计和价值观的看法。
Q:最后一个问题——机器会很快变得比人类更有创造力吗?对此我们能做些什么?
Gadi:不会。真正的创造力包括动机、信念和文化,而这些目前仍远超 AI 的能力。AI 的“创造力”更多是模仿与高速生成。诚然,对很多人来说这已足够称为创造力,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真正的创造。
2025年9月,Gadi Amit将亮相“设计深圳”科技创新大会,带来“通过设计实现技术创新- 从‘以用户为中心’到‘以人类关系为中心’”与“世纪之辩 :人类创造力 VS 人工智能创造力”两场主题分享。他将以丰富的国际项目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引领观众探讨科技设计如何在快速迭代的时代中找到与人性共鸣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