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设计深圳2025科技与创新大会日程

   

  1. 1. AGI驱动的建筑与空间设计创新:突破传统边界

    2. 设计引领AGI在商业与文化空间中的应用落地

    3. 构建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智能城市与生活空间

  2. 在追求产品与环境“人性化体验”与情感共鸣的设计趋势中,天然材料的重要性正前所未有地凸显。本环节将聚焦于: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如何激发自然元素在设计中的全新表达,推动材料语言的进化,同时赋能产品快速迭代与持续创新?科技,是否能成为人类重新连接自然的通道?可持续,能否成为设计创新的驱动力,而不仅仅是一个限制条件?

    1.AI如何赋能天然材料的设计创新,从参数化建模到生物基材料的智能再加工

    2. 在“快迭代”与“慢生态”之间,设计如何平衡速度、质量与可持续性

    3.在高度自动化的智能产品中,如何通过材料、形态与交互保留“人文触感”

  3. 本圆桌讨论讲聚焦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重新审视设计师的角色、价值判断、人机关系与行为逻辑。人工智能早已不再只是工具,而逐渐成为设计流程中的共创者、合作者,甚至是部分决策的代理者。 它让设计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也在重塑创意的边界与价值。 在这个生成智能主导的时代,设计师如何重新定义“人”的角色?

    1. AI给设计师带来了什么

    2. 人工智能时代下「人本主义设计」的范式重构

    3. 交互设计并非新命题 :机器智能狂飙如何重塑人类行为图谱

  4. 随着人工智能与先进机器智能的迅猛发展,设计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正在步入一个“奇点”时代——机器智能的能力正快速逼近甚至部分超越人类创造力的边界。本次圆桌讨论将聚焦于人类创造力与人工智能 ...
  5. 1. 明日出行:从交通工具到“移动生活空间”的设计演进

    2. 质感生活:设计如何传递品牌哲学与用户情感价值

    3. 智能科技驱动下的人本设计:让复杂技术“看不见”但“感受得到”

  6. 1. 构建动态闭环:通过多元设计连接产品与增长

    2. 文化与审美的对话:在守护工艺人文核心的同时,促进AI与手工艺的共生创新

    3. 突破认知与设计惯性:挑战固有思维模式,开启全新创造边界

  7. 1. 打造自然流畅的体验界面

    2.个性化与共情:AI驱动的定制化体验与情感连接

    3. 增强协作与赋能:AI作为人类创造力与效率的伙伴

  8. 1. 竹生态的数字化研究助力资源可持续管理

    2. 融合自然特性与智能设计,推动竹材应用创新

    3. 构建竹产业数字生态链,实现绿色价值的产业升级

  9. 1.从概念到实践:让“可持续”不再抽象,而是可以参与、可以使用的设计语言

    2.本土材料的再激活:在地资源如何借助设计与数字化实现生态价值再造

    3. 让“机器”服务“自然”:重构设计师、土地与社区的三重关系

  10. 数字艺术并非新鲜事物。人工智能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能否创造真正的艺术?

    1. 从工具到共创者:AI正重新定义“创作”的边界

    2.美感是否可以被训练?算法能否拥有“情感深度”?

    3.真正的问题也许不是“AI能不能创作”,而是“人类如何重新定义创造力”

  11. 1. 科技不是削弱感性,而是拓展想象力的媒介

    2. 艺术介入科技系统,重塑人机体验的情感温度

    3.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将重构未来的审美体系与设计伦理

  12. 1. 融合体验设计:让功能成为跨感官美学的起点

    2. 美学驱动的系统创新:设计语言跨界塑造产品生态

    3. 可持续设计的跨界实践:长效功能与审美的共生之道

  13.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设计已不再局限于传统领域,而是需要借鉴和融合多种文化、艺术与科技元素。跨界思维不 仅丰富了设计的表现形式,也激发了创新的灵感,让我们能够在多样化的视角中寻找解决方案。 本论坛将邀 ...
  14. 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浪潮快速席卷全球,设计与科技的结合正推动着各个行业的变革与创新。科技不仅是设计的工具, 更是推动设计思维与实践转型的重要力量。无论是智能家居、虚拟现实,还是人工智能与可穿戴设备,科技 ...
  15. 1. 从发布到全生命周期:设计完整的服务旅程

    2. 服务触点的协同设计:当设计遇见运营

    3. 以设计建立信任、忠诚与增长

  16. 1. 智慧之手--设计介入的双重维度 - 旧层面:以技术逻辑驱动的问题解决与系统构建 - 新层面:具备社会感知与文化适应力的智能交互设计

    2. 什么是亲社会设计?亲社会设计:让设计回归人类之间的连接

    3.重新定义注意力:人工智能时代的用户体验转向。人工智能、用户体验与 “注意力经济 ”的终结

  17. 1. 透明不是风格,而是价值观

    2. 数字产品中的“自然感”如何可能?

    3. 科技品牌的可持续策略不应只是“减排”,更是“共感”

  18. 1. 赋能全球中小企业:用AI驱动“造好货,卖全球”的普惠设计

    2. 智能供应链与绿色设计:AI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实践

    3. 构建可持续数字生态:以AI技术引领用户行为变革与社会责任